新書推薦:

《
弱关系创富
》
售價:HK$
63.8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HK$
204.6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HK$
74.8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HK$
52.8

《
清宫与皇家生活
》
售價:HK$
86.9

《
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
售價:HK$
118.8

《
心智升维:思考力跃迁的底层逻辑(知名心理学家20年心血之作,解读诺奖得主卡尼曼快与慢思维系统,在AI狂潮下找到无法被替代的价值——思考力)
》
售價:HK$
74.8

《
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售價:HK$
60.5
|
內容簡介: |
《古埃及的串珠》是夏鼐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43年。1946年伦敦大学授予夏鼐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后被誉为中国的“埃及学之父”。 这部专著探讨的是,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被公认为埃及考古学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虽然这部70年前完成的专著迟迟未能出版。至今仍被公认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有鉴于此,考古所与伦敦大学学院共商合作出版事宜。考虑到《埃及古珠考(套装共2册)》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国际埃及学界的专家学者,决定将英文书稿原样出版。为便于国内一般考古学者了解其梗概,则将前言、目录、内容提要等项译成中文附载书中。《埃及古珠考(套装共2册)》出版时,拟附赠光盘一张,内容为伦敦大学已上网的夏鼐当年为撰写论文而制作的1760张资料卡片及彩色照片。
|
關於作者: |
夏鼐(nai四声,1910.2.7-1985.6.19),男,原名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人之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和且治学严谨的特点。曾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
目錄:
|
《埃及古珠考》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珠子的考古学价值
第二章 研究范畴
第三章 登记方法
第四章 材料组织方法
第五章 材质术语及鉴定
第二部分 珠子制作技术
第六章 玻璃珠
第一节 制作方法
第二节 装饰方法
第七章 石珠
第一节 硬石珠
第二节 软石珠
第三节 施釉石珠
第八章 塑材珠
第一节 釉砂珠
第二节 其他塑材珠
第九章 金属珠
第一节 制作方法
第二节 装饰方法
第十章 其他材质的珠子
第三部分 分类与图谱
第十一章 分类方法述评
第十二章 新分类系统
第十三章 图谱编制方法述评
第十四章 新图谱系统
第一节 基本框架
第二节 使用方法
第三节 更新方法
第四部分 编年研究
第十五章 史前时期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 巴达里文化时期
第三节 前王朝时期
第十六章 早王朝时期
第十七章 古王国时期
第十八章 第一中间期
第十九章 中王国时期
第二十章 第二中间期
第二十一章 新王国时期
第二十二章 晚期埃及阶段
第二十三章 希腊罗马时期
参考文献
古埃及珠饰图谱(线图页并登记页)
图版壹 穿孔类型及制珠图像
图版贰 玻璃珠饰图谱一
图版叁 玻璃珠饰图谱二
图版肆 玻璃珠饰图谱三
图版伍 硬石珠图谱一
图版陆 硬石珠图谱二
图版柒 硬石珠图谱三
图版捌 釉石珠图谱
图版玖 金属珠图谱
图版拾 塑材珠图谱一
图版拾壹 塑材珠图谱二
图版拾贰 塑材珠图谱三
图版拾叁 塑材珠图谱四
图版拾肆 塑材珠图谱五
图版拾伍 其他材质珠子图谱一 (保留群号)
图版拾陆 其他材质珠子图谱二 软石珠图谱一
图版拾柒 软石珠图谱二
图版拾捌 素面珠子主要形状的编排顺序一
图版壹玖 素面珠子主要形状的编排顺序二 (隔珠和垂饰)
图版贰拾 广义“基本尺寸”珠子的常见形状
串珠登记页
《埃及古珠考》的写作过程
阿尔曼特遗址所出珠子的断代报告
古埃及地图
古埃及历史年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埃及古珠考.图录》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珠子的考古学价值 费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在其《埃及古物手册》中评论道:“珠子和陶器是考古学研究的字母表。”珠子极其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因此对断代大有帮助,珠子作为考古材料的重要性便体现在这些方面。 同现存的“原始民族”一样,古埃及人非常喜爱珠饰,他们为种种目的使用的珠子数量极大。在一具木乃伊上发现成千上万颗珠子绝不稀奇。由于数量巨大、不易朽毁,珠子和陶片成了每次发掘所得材料的主体。即便在被盗掘的墓葬中,由于珠串的穿绳早已腐烂,许多珠子也会因此逃过盗墓者的注意。另外,珠子和其他小饰物一样,常常能够从毁坏大件物品的塌陷中保留下来。 如果所有时代的珠子都大同小异,那么它们的数量就没有多大帮助了。幸运的是,由于风尚、工艺和原料来源的变化,珠子在形制、材质、装饰和工艺诸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当然,某些类型的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