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
》
售價:HK$
107.8
《
人工智能与影视制作(影视制作全流程AI实战指南,深度结合DeepSeek等AI工具实操)
》
售價:HK$
97.9
《
一人公司:用个人品牌实现自由人生
》
售價:HK$
74.8
《
俗得可爱 吃得痛快:蔡澜日记随笔精选
》
售價:HK$
53.9
《
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作品)
》
售價:HK$
85.8
《
玫瑰花园
》
售價:HK$
54.8
《
智能体时代
》
售價:HK$
86.9
《
镇馆之宝 精讲66家博物馆文物珍品 从新石器时代到大清王朝
》
售價:HK$
756.8
編輯推薦:
《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技能手册》由深耕DBT领域、培训过数千名专业工作者的米勒教授与拉图斯教授倾力打造。他们不仅为DBT-A(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提供了清晰定义,更完整呈现了专为治疗青少年情绪行为难题量身定制的“实操百宝箱”,细节之处尽显作者匠心。
青春期情绪风暴、人际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冲突以及同一性危机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严重情绪失调乃至冲动自伤等风险行为,他们所面临的危机也深刻影响着家庭、学校、医疗保健系统乃至整个社会。许许多多的家庭在青春期风暴中苦苦挣扎,亟需有效方案。DBT-A以其扎实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以及对严重情绪困扰、自杀自伤风险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问题的卓越疗效,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与应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因此走出了阴霾,重拾对生活的掌控力,拥抱值得过的人生。
对于DBT-A初学者及在医院、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应用者而言,本书将是一份巨大的惊喜。它提供了清晰的临床实践指引,帮助治疗师循序渐进地引导青少年及其家长,系统掌握DBT-A专为青少年家庭改编与原创的五大核心技能。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艾伦·E. 弗鲁泽蒂(Alan E. Fruzzetti)
內容簡介:
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adolescents,DBT-A)是国际公认且经临床证实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极具临床挑战性的青少年多重严重情绪与行为问题,如严重情绪失调、自杀行为、反复自伤行为、冲动控制问题、严重焦虑与抑郁、进食障碍、游戏与物质成瘾,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此外,它也可用于帮助面临情绪管理困扰(如愤怒失控)、人际关系冲突(如频繁的关系破裂)或自我认同问题(如情绪、目标和价值观的自我意识受损)的青少年。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技能手册》不但介绍了DBT-A技能训练的结构和治疗策略,更为临床心理工作者向青少年及其家长传授DBT-A的五大技能领域(正念、痛苦忍受、走在中道上、情绪调节和人际效能)提供了会谈大纲、教学笔记、逐字示例、家庭作业以及86份可复制的讲义,极具临床实用性。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吉尔·H.拉图斯(Jill H. Rathus)
博士,美国长岛大学波斯特校区心理学教授,负责辩证行为治疗科学家-从业者培训项目;同时为美国认知行为联合诊所(Cognitive Behavioral Associates)的联席总监和联合创始人。她致力于辩证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自杀问题、婚姻困扰、亲密伴侣暴力、焦虑症及其评估等领域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众多文章。此外,她还积极致力于在国际范围内培训心理健康专业人员。
亚历克·L.米勒(Alec L. Miller)
博士,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蒙蒂菲奥里医学中心临床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临床教授,曾任该中心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系主任及青少年抑郁和自杀项目主任;同时为美国认知和行为顾问有限责任合伙公司(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onsultants, LLP.)的联合创始人。他在辩证行为治疗、青少年自杀、儿童期虐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培训了数千名从事辩证行为治疗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临床心理学分会(第十二分会)以及临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分会(第五十三分会)的会士。
主译者简介
刘真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中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22-443),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儿童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马昌明皓
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心理治疗师。
朱卓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纽约州认证心理学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讲师、中国辩证行为治疗学组成员,担任多项中美辩证行为治疗培训材料主审、现场翻译;曾主译《DBT情绪调节手册》《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等多部专业书籍;现私人执业。
审校者简介
程文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任。
目錄 :
第1部分 辩证行为治疗技能训练的结构和策略
第1章 辩证行为治疗与技能训练导论
第二章 辩证行为治疗技能训练的结构
第三章 管理技能训练团体会谈
第四章 辩证行为治疗技能训练的艺术
——平衡辩证行为治疗策略与管理辩证张力
第二部分 技能训练模块
第五章 对多家庭技能训练团体的导入
第六章 正念技能
第七章 痛苦忍受技能
第八章 走在中道上技能
第九章 情绪调节技能
第十章 人际效能技能
第三部分 技能训练讲义
导入讲义
正念讲义
痛苦忍受讲义
走在中道上讲义
情绪调节讲义
人际效能讲义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玛莎·M.莱恩汉所创立的辩证行为治疗(Linehan,Armstrong,Suarez,Allmon,& Heard,1991;Linehan,1993a,1993b)彻底改变了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正念和接受等概念已经渗透进行为方法中。她为治疗情绪和行为失调的复杂问题而开?的这套技术为许多之前被治疗师拒之门外的来访者带来了富有同情心的治疗方式。
莱恩汉最初是为有自杀或自伤行为的高自杀风险来访者而开发这套治疗方法的。她的研究采用迭代方法,不断发展,系统地针对出现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接受辩证行为治疗的患者缺乏某些能力的问题,莱恩汉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技能模块,教来访者如何调节情绪、识别内心状态、集中注意力、忍受痛苦,以及发展和保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为了解决治疗师在管理危机时无法教授新的技能行为的问题,莱恩汉认为,有必要将技能训练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模式。莱恩汉将辩证行为治疗设计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不仅包括团体技能训练,还包括个体治疗、会谈外电话辅导和治疗师同行间咨询(Linehan,1993a,1993b)。
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在美国贫民区的门诊将辩证行为治疗应用于有自杀倾向且有多重问题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并使用莱恩汉编写的原版技能训练手册(Linehan,1993b)。我们认识到许多青少年及其家长在阅读和理解材料方面有困难。然而,在完整使用该方案之前,我们并不愿对它进行调整。所以我们按照原样对成人手册进行了试点测试,测试对象是青少年患者及其照护者,以便在做出任何修改之前获取临床信息。
为青少年调整成人技能训练手册
直接参与者的反馈,加上我们的临床观察,为我们对成人手册的初步修改提供了信息(Miller,Rathus,Linehan,Wetzler,& Leigh,1997)。我们之后继续做出了微小的修改,这些都体现在我们于2007年出版的《自杀倾向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Miller,Rathus,& Linehan,2007)一书和本书中。
我们仅在必要时进行修改,同时保留了辩证行为治疗的基本要素,例如,它的辩证基础、关于障碍的生物社会理论、功能、假设、目标、改变程序、治疗策略(如核心策略、辩证策略、风格化策略和个案管理策略)及其技能。我们保留了莱恩汉原版辩证行为治疗技能中的几乎所有内容,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我们没有依据来判断哪些技能是非必要的;(2)每位来访者对于哪些技能最有帮助的看法都是独特的,因此我们认为接触所有技能是有帮助的;
(3)虽然我们不期望来访者在技能训练团体中就掌握这些技能,但他们有机会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和回顾作业加以练习,并通过个体治疗中的问题解决和电话辅导等途径掌握这些技能;
(4)来访者有机会通过重复学习技能模块,或参加第二章描述的毕业生团体,进一步巩固这些技能。
这种忠于原著的做法当然要求从事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的临床工作者真正理解辩证行为治疗,并且不要将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误认为是辩证行为治疗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在2007年与莱恩汉合著的书(Miller et al.,2007)中,我们既基于自己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也遵循了莱恩汉最初开发的治疗方法。
我们在调整治疗方法时,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固有特征(他们在情感和认知发展水平上与成年来访者不同),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绝大多数在学校上学,与家人同住并依赖家人进行日常活动,包括接受心理治疗)。因此,我们既考虑了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目标,也考虑了以家庭为基础的目标,还考虑了他们在认知加工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差异、特有的问题,以及与他们所处环境(如他们的照护者)相关的干预措施。我们确定了改善青少年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如逃学)和青少年–家庭的次要治疗目标,强调了适合青少年的治疗互动,并增加了对环境干预的使用。后者意味着通过提供必要的家庭会谈或养育技能训练会谈,以及让家长参与技能训练,从而将家长纳入治疗。在家长参与技能训练时,我们增加了一个名为“走在中道上技能”的基于家庭的模块。此外,我们考虑到青少年在认知加工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差异,修改了原版技能材料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以便他们理解和接受起来更容易。具体的调整包括:(1)稍微减少了一些内容;(2)对单张讲义上的信息量有所限制;(3)简化讲义上的语言,以适应阅读能力不足的患者和家长(如有学习障碍者或非英语母语者,阅读水平为中学或以下水平);(4)调整讲义和教学笔记中的教学故事、练习和示例,从而在语言和内容上适合青少年群体;(5)增加了插图和表,改变了字体,使讲义对容易分心、情绪调节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更加直观且富有吸引力;(6)增加了一个名为“走在中道上技能”的模块,以解决与青少年和家庭合作时出现的突出问题,如两极化冲突、行为极端、不认可和无效的行为改变策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走在中道上技能模块教授以下内容:(1)辩证法原则和青少年–家庭辩证困境,以减少极端思维和行为,并增强换位思考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2)认可技能;(3)改变行为/学习原则,以及改变自身或他人行为的策略。我们相信,通过这些调整,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向青少年群体传授莱恩汉的辩证行为治疗技能。
本手册中的其他技能
除了原版辩证行为治疗技能(Linehan,1993a)和我们在2007年的书中引入的走在中道上技能(Miller et al.,2007),本书还包含了几项额外的技能。以下讲义基于莱恩汉最近修订的技能手册(Linehan,2015a;Linehan,2015b):“痛苦忍受讲义11:危机生存技能——用改变身体的化学反应技能管理极端情绪”“情绪调节讲义15:建立掌控感和提前应对”,以及“情绪调节讲义19:核对事实和问题解决”。“情绪调节讲义13:智慧心念价值观和优先项清单”也是根据莱恩汉修订后的技能手册制作的。迄今为止,除了“提前应对”外,这些技能尚未被纳入青少年研究试验。
本手册原创的是“情绪调节讲义11:家庭愉快活动清单”。该讲义扩展了短期积累积极情绪的情绪调节技能,以解决我们在许多寻求辩证行为治疗的家庭中观察到的积极互动不足的问题。我们还为情绪调节中的PLEASE技能提供了两份补充讲义,为那些需要更深入了解如何管理饮食(见“情绪调节讲义16a:食物与你的情绪”)和睡眠(见“情绪调节讲义16b:最好的休息方法——12条改善睡眠的建议”)的人提供帮助。我们还在走在中道上技能模块中扩展了认可技能,正式纳入了自我认可(见“走在中道上讲义10:如何认可自己?”)。这是辩证行为治疗中的次要治疗目标,也是青少年常常缺乏的一项技能。最后,在人际效能技能模块中,我们增加了可选的THINK技能。我们基于克里克和道奇(Crick & Dodge,1994)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开发了这项技能,因为我们注意到青少年及其家庭常常对别人的意图做出最坏的假设,并且需要在观点采择方面获得更多帮助。THINK技能不是标准辩证行为治疗的一部分,至今尚未在任何临床试验中使用过。
我们针对青少年所调整的技能方案是作为一套全面的辩证行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而设计的,该治疗方案在《自杀倾向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Miller et al.,2007)中有详细描述。本技能手册可以作为该书的配套材料。不过,自那以后,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发现,辩证行为治疗及所授技能适用于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其中的许多人从未有过自杀念头(见Groves,Backer,van den Bosch,& Miller,2012)。因此,对于表现出情绪与行为失调的青少年,无论其具体诊断结果是什么,或伴随何种行为问题,临床工作者均可参考本手册进行治疗。
我们为青少年调整的技能讲义正在多个研究领域中使用,世界各地的许多临床环境都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某些版本。本手册的出版使这些材料更加普及,同时提供了团体管理策略和技能教学笔记,以帮助从事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技能训练的训练师。我们还相信,建立一套标准化和可复制的材料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加强对忠实于辩证行为治疗的资料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并减少对青少年资料的零散应用或重复开发。
在本书中,我们交替使用“家庭成员”“家长”“照护者”这几个术语。我们的青少年来访者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有些青少年与父母或继父母一起生活,有些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有些在寄养家庭或集体环境中生活。因此,一些青少年会邀请非传统的照护者参与他们的治疗。
我们希望本书中关于青少年及其家庭技能训练的深入介绍能帮助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改善那些饱受情绪和行为失调之苦并在其中不断挣扎的青少年的生活。
关于本模块
我们专门为青少年和家庭开发了走在中道上技能模块(Miller,Rathus,& Linehan,2007;Rathus & Miller,2002;关于青少年和家长对该模块的可接受性的研究结果,见Rathus,Campbell,& Miller,in press)。该模块针对这一人群中反复出现的多个问题,包括:情绪失调青少年的家庭中常见的两极分化、非辩证思维和行为模式;对认可的需求增加;将学习原则明确地应用于自身和他人。这些学习原则与主流的行为养育治疗方案有很大的重叠。本模块强调辩证的观点,即对立面可以同时成立,看待情境或解决问题有不止一种方法。这种视角使来访者能够在接受当下的自我、他人和处境的同时,努力改变痛苦或困难的想法、情绪或环境。
养育中的“走在中道上”描述与鲍姆林德(Baumrind,1991)的研究相呼应。鲍姆林德指出,权威型养育方式最有助于儿童的健康适应。该养育方式既包括坚定的纪律,有明确的规则和执行力,又采用灵活、民主的风格,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讨论和协商。大多数循证养育项目均遵循这一模式。本模块还帮助家庭熟悉青少年典型的发展行为,从而为养育困境找到一条中道。
在教授辩证困境时,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花过多时间让家长讨论养育困境,导致青少年失去兴趣。请记住要不断询问青少年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他们的影响。我们采用的一种方法是让每个家庭基于每个辩证困境创作“家庭场景雕塑”。请青少年起身,和照护者面对墙壁站在一起,墙的一角代表困境的一端,另一角代表另一端。然后请每位照护者从自身视角把自己和青少年放到相应的定位上。这一练习会引发大量讨论。
本模块的关键部分是着重教授认可这一技能,并将认可与生物社会理论相关联,即在可能出现“不认可”的家庭环境中增加认可的反应。同时,本模块也教导青少年认可父母,并教授所有团体成员将认可作为一种改善沟通和减少关系冲突的普遍方法。本节部分内容源自莱恩汉(Linehan,1997)和弗鲁泽蒂(Fruzzetti,2006)。
请注意,辩证、认可和改变行为的内容可能超出了典型的技能训练团体所涵盖的范围。(另见关于自我认可的讲义——“走在中道上讲义10:如何认可自己?”。该内容尚未用于研究,但对那些难以认可自己的青少年可能有帮助。)我们提供了大量示例和教学场景,以帮助团体带领者理解概念,并为需要更多练习的团体成员提供示例;其中许多示例是备选示例。与教授所有辩证行为治疗技能一样,请确保讲解简洁明了,示例多多益善,并采用成员自己的例子。团体中未涵盖的任何材料都可以用于家庭会谈或补充家长会谈。
第一次会谈
简短正念练习
回顾家庭作业
休息
介绍走在中道上技能及其原理
走在中道上模块的目标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探讨青少年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以及家庭陷入两极对立、无法达成共识、情绪升级或回避互动的模式。随后,我们将教授通过走在中道上技能,在接受与改变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化解冲突的方法。本模块包含以下三部分。
·辩证法:通过走在中道上技能平衡接受与改变。
·认可:聚焦于接受。
·改变行为:聚焦于改变。
辩证法
介绍辩证法
请用一些词语描述自己。你认为自己是外向的还是害羞的?是有条理的还是杂乱无章的?你会选择代表极端的词吗?是否可能同时具备两种品质?技能训练的这一部分将教会我们思考多种观点都为真的可能性,即使它们看起来截然相反。
(接下来,带领者在白板上画出一条深深的沟壑,沟的一侧站着青少年,另一侧站着家长。技能训练师接着进行如下提问。)
哪些问题会让青少年和家长陷入对立?你们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处于彼此的对立面?会是因为门禁时间吗?还是因为成绩、上网时间、交友、约会、在身上穿环、吸烟、饮酒、驾车?你们是否发现自己被困住了,无法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在哪些问题上,你发现自己会从一种立场突然跳到另一种立场?例如,你是否曾经对自己(或孩子)过于宽容,然后转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过分严格?
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维和行动来应对这些极端的立场。本模块中的技能可以帮助人们考虑不同的观点,并学会在行为上“走在中道上”。
问题在于,当处于情绪心念时,许多人会以非黑即白、全或无的方式行事。例如,一位青少年多次晚于门禁时间回家,于是父母宣布:“你被禁足到本学期结束!”(此时可邀请参与者分享其他极端行为反应的例子。)
讨论要点:假设一位青少年想要将门禁时间延长至凌晨2点,而照护者鉴于最近对其行为的担忧,想缩短时间并坚持让他在晚上10点前回到家。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从辩证角度看,若想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我们需要“尊重对方观点中合理的部分”。询问家长:“在孩子希望凌晨回家的诉求中,哪些部分是合理的?”询问青少年:“在照护者希望你晚上10点前回到家的担忧中,哪些部分是合理的?”
带领者笔记
从上面的“讨论要点”部分来看,团体中的照护者和青少年可能因为担心承认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会削弱自身立场,而不愿主动回答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强调,“尊重真相”并由此认可能被认可的,其实是有助于协商的。从青少年的角度看,常见的“真相”包括:他们之所以想晚点回家,是为了玩得更开心,和朋友多待一会儿,也是为了感觉自己更自主、更成熟。对于照护者来说,常见的“真相”是:他们担心孩子是否安全,担心孩子会不会沾染毒品、发生性行为或酒后驾车,而且时间越晚,就越容易发生麻烦。一旦这些真相得以表达并得到认可,便可探讨如何兼顾双方立场,并找到中间道路。在这个案例中,简单地取晚上10点和凌晨2点的中间值,将半夜12点定为门禁时间就是中间道路吗?未必如此。在这个例子中,青少年可能会说:“我知道我半夜三更在外面会让你担心,我保证每30分钟就给你打电话或发短信,告诉你我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如果我那样做了,我能在外面待到凌晨1点吗?”照护者可能会说:“我知道你希望和朋友多玩一会儿,玩得更开心。同时,你和你的朋友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有些焦虑,所以希望你每30分钟给我发一次短信。我们将门禁时间暂定为晚上11点,如果进展顺利,未来可以逐步延长。”
什么是辩证?
请参与者查看“走在中道上讲义1:什么是辩证?”。
当人们固守单一视角时,家庭冲突往往会加剧。当我们陷入自身观点时,应该如何挣脱困境呢?辩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挣脱困境。这种方法同时考虑了我们当前的观点和对立的观点,从而综合两种视角——改变由此发生。
辩证法教会我们许多重要的人生原则。例如:
1.看一件事,总有不止一个角度;想解决一个问题,总有多种方法。这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与我们在导入会谈中讨论的辩证行为治疗假设一致),真理是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的。(举例说明一些目前不再适用,但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未离婚时或养育经验不足时曾经适用的规则或立场。)
2.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品质和不同的观点。根据辩证法,我们相互关联并在互动中彼此影响。因此,一个人的极端立场可能将另一个人推向相反的极端。既然我们彼此关联,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记住,你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他人,就像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你一样(试着注意这些影响)。如果你以一种苛刻、批评或不认可的方式行事,很可能会得到同样的回应。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根源,这一原则将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正常化了。例如,家长坚持要求孩子放学后立即开始写作业,而孩子坚持先看电视放松一下。家长的视角是孩子总拖到晚饭后才写作业,导致需要熬夜才能完成作业,进而导致第二天过度疲劳且注意力涣散。青少年的视角是自己在学校上了一天学,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再开始写作业。
3.变化是唯一不变的。当你感到绝望并认为一切永远不会改变时,请记住,辩证哲学认为改变一直在发生。因此,在任一时刻,事物都与前一秒或下一秒不同。关于人际关系,请允许你所关心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和改变。当他人或人际关系以你不希望的方式变化时,练习全然接受。
4.看似对立的两件事可能同时成立。我们可以从对立的观点中检验真理,从而获得智慧。参考“走在中道上讲义1:什么是辩证?”中的例子,尽管这些观点相互对立,但都是正确的:“我正在尽我所能,同时我需要做得更好,更努力,更有动力去改变”“我很坚强,同时我很温柔”。
5.冲突双方的实际情况都应得到尊重。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违背你的价值观,也不一定意味着在中间妥协。尊重实际情况意味着从言语和行为上去认可和接受真实情况,就像前述的门禁时间示例所示。(带领者可以再次引用青少年希望把门禁时间定在凌晨2点,而家长坚持定在晚上10点的例子;中道不一定是半夜12点。回顾“走在中道上讲义1:什么是辩证?”中所有的例子。)
辩证法为你铺设了通往中道的路,它帮助你:
·拓展你的思维和思考生活境况的方式;
·打破僵局,化解冲突;
·更灵活,更平易近人;
·避免假设和指责。
如何辩证地思考和行动
请参与者查看“走在中道上讲义2:如何辩证的指南”。
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这些理念呢?
1.转向“既……又……”思维方式。摆脱非黑即白、全或无的思维模式。这意味着在想法和语言上都承认“这成立,同时那也成立”。避免使用“总是”“从未”“你真让我……”等极端的表述;相反,只进行描述。例如,说“有时我得到了公平对待,有时则不然”,而非“所有人都对我不公平”。
2.练习考察事情的各个方面,并考虑所有观点。通过询问“我遗漏了什么?”来找到每一个角度的真理的核心。在考虑他人观点时,保持开放并深入挖掘。例如,“为什么妈妈要我在晚上10点就回家?”“为什么我的女儿要到凌晨2点才从外面回来?”
3.记住:没有人掌握绝对的真理。对其他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
4.用“我觉得……”,而非“你就是……”“你应该……”“反正就是这样”之类的表述。例如,说“当我因为要听你的话而不能在外面多待一会儿时,我感到很生气”,而非“你从来不听我是怎么想的,你对我有偏见”。
5.接受不同的意见可能都是合理的,即使你不赞同其中的一些方面。可以说:“我了解你的想法了,虽然我不赞同。”
6.检查你对事情做出的假设。不要假设自己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可以说:“你说……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7.不要指望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可以说:“我想说的其实是……”
练习
邀请一位成员朗读“走在中道上讲义2:如何辩证的指南”末尾的“实践”示例,并圈出体现辩证思维的表述。随后讨论成员的回答,检查他们对“既……又……”概念的理解。例如,一位母亲对青少年说:“我既希望你在做决定时多依靠自己,少依赖我,又希望你在计划和朋友去城里之前,先和我商量。”我们来讨论一下,前面这种“既……又……”的说法为什么有道理,以及它可能如何促进改变。
团体成员可能需要更多辩证思维的示例,以下是一些参考。
“我正在努力接受现状并改变它。”
“你已经尽力了,同时你需要做得更好。”
“老师真的很严格,也真的很友善。”
“你的观点有道理;同时,我的观点也有道理。”
“我很高兴看到你现在能冷静地说话,且举止得体,但你用平板电脑砸妹妹后,仍不能把它拿回去。”
“我可以既擅长运动,又很有女性气质。”
“我可以既理性又感性。”
我们如何走向极端
有时,我们会因强烈的情绪而在自身立场中从一个极端反应跳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家长可能说:“我对这些小事听之任之,不做任何反应,但情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爆发了。”
当某一立场失败时,我们可能转向另一个极端。例如,“我每天晚上都盯着她写作业,结果都会演变成亲子大战,最后我放弃了,现在完全不管了”。
有时,我们与家人各自固守极端立场。非辩证陈述的例子如下所示。
·“都是我父母的错(或孩子的错、配偶的错)!”
·“我要么无视孩子凌乱的房间,要么冲进去扔掉所有东西。”
·“我们家要么争吵不休,要么用冷战回避冲突。”
·“我要么狂吃糖果,要么彻底断食。”
讨论要点:使用以下示例讨论多视角的合理性。极端的立场往往是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承认这一点并找到中道。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重点是提出一个能认可双方观点合理性的回应。问,“针对这些情境,走在中道上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什么?”
情境1。青少年请求父亲允许她的所有朋友在周五晚上来家里聚会。父亲表示拒绝:“我不想让这群孩子来,?们太吵了,会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青少年反驳:“但你说过,不希望我们晚上在公园闲逛,那里很危险。我们只想一起玩,又不想偷偷溜进酒吧之类的地方。我们也不想在大街上惹麻烦。何况我朋友的父母不许我们去他们家。”
哪一方是对的?你会如何处理?父亲和女儿能否同时“正确”?他们能做什么?
(青少年同意仅邀请两位朋友,并承诺在聚会结束后打扫房间,或父亲同意资助她们去打保龄球或看电影的费用,都能让他们既不用在街头游荡,也不在家聚会。)
情境2。青少年多次向父亲抱怨两人相处的时间太少,希望父亲多花些时间陪伴他。某一周,父亲为正在学驾驶的儿子购买了一辆二手车,并花了一整天亲手为车清洁、打蜡和抛光,满心期待给儿子一个惊喜。当父亲展示车子并解释自己的用心时,儿子却伤心地说:“我多希望和你一起做这些!这才是完美的父子活动!我说过我们从来都没有一起做过什么,你根本不懂我!”父亲感到困惑又愤怒,无法理解儿子为何忽视他的用心。
哪一方是对的?双方是否各有合理之处?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父亲可以认可儿子失落的感受,承诺增加陪伴;儿子则可以表达受伤的情绪,同时感激地承认这是父亲表达关爱的方式,即使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亲子互动。)
情境3。母亲同意女儿因与朋友观看晚上9点的电影而晚归,条件是在散场后打电话告知回家时间。女儿确实在电影结束时打了电话,母亲却非常焦虑和愤怒。原来,这部电影长达3小时15分钟,而母女俩事先都不知道这一点。母亲一直在等晚上11点的电话。女儿为自己遵守约定却仍遭斥责而感到愤怒。女儿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按照承诺做到了,因此对母亲的态度感到愤怒。(女儿履行了约定,但母亲仍然感到生气和担忧。)
思维误区
我们之所以容易情绪激动或陷入极端对立,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可能会误解情境。我们称这些为“思维误区”。这些思维误区包括非黑即白思维、妄下结论、贴标签和“应该/必须”陈述。这些思维误区经常把我们推向极端思维和情绪心念。(查看“走在中道上讲义3:思维误区”,并让参与者分享自己现在或过去经历过的每个思维误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