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莫雷诺心理学:慢性焦虑(西班牙临床心理学家经典入门指南,焦虑症与恐惧症治愈手册。冲破情绪困局,揭示焦虑本质)
》
售價:HK$
54.8
《
莫雷诺心理学:克服强迫症(第5版,西班牙临床心理学家经典入门指南,强迫症的诱因、病症与治疗,收录强迫症自测表)
》
售價:HK$
54.8
《
杰出投资者的情绪管理课:揭秘巴菲特不住在华尔街的真相(德国年度财经图书奖)
》
售價:HK$
87.8
《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78.2
《
中国美术全集:陶瓷器(一部汇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大型图集)
》
售價:HK$
1680.0
《
科技革命与日本现代化
》
售價:HK$
174.6
《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契诃夫书信集 1876—1904
》
售價:HK$
92.2
《
天才基本法
》
售價:HK$
62.3
內容簡介:
“非洲”这一名称蕴含着怎样的意义?“非洲人”的概念是何时形成的?非洲国家为何面临当前的处境?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依托大量考古研究成果,再现了非洲上万年的历史进程。精致的史前岩画艺术、发达的冶金技术、独特的丧葬习俗、令人惊奇的巨石文化……非洲文明的多元性和创造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非洲从来不是一片孤立的大陆,而是广阔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考古记录为我们还原非洲文明的绚丽多彩提供了坚实依据,也让我们能够从长时段的视角探寻非洲问题的根源所在。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高畅(Augustin F.C. Holl),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1983年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获得考古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在巴黎第十大学取得荣誉博士学位(Habilitation)。先后担任巴黎第十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学教授,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人类学、非裔美国人与非洲研究教授,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副校长,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AFROSPECTIVES智库联合创始人兼副主席、中国非洲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非方委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粮食生产起源、西非和黎凡特地区复杂社会的起源、岩画考古和古墓考古。曾在以色列、毛里塔尼亚、喀麦隆、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等国进行实地考古工作。在考古学界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20多部,近著有The Iconographic Approach: Reading Past Visual Representations (2025), Afrique: Histoire Initiale et Ancienne d’un Continent (2025), The Mobility Imperative: A Globa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f Human Migration (2023)。
译者简介
王格,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英语专业,获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陶瓷考古方向),现任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相关工作。
丁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考古。
目錄 :
中译本序
英文版编辑的话
概述
序言
导论
第1章 一片大陆的小传
第一部分 食物生产的出现
第2章 从觅食者到牧民
第3章 农业、混合农作和新兴的乡村生活
第二部分 创造与革新
第4章 非洲岩画
第5章 冶金与技术革新
第6章 丧葬
第7章 石上的纪念物
第三部分 复杂社会的出现
第8章 突如其来的复杂性
第9章 东北非、北非和撒哈拉
第10章 西非
第11章 中非北部
第12章 东非、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和南非
第四部分 暮光
第13章 大分岔:环球航行及其后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概述
近三十年来,关于非洲大陆历史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速度显著加快[如D.菲利普森(D. Philipson)2005年第四版《非洲考古学》(African Archaeology)、G.康纳(G. Connah)2001年第二版《非洲文明》(African Civilizations)]。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在当前关于非洲大陆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重大讨论中,考古学家奇怪地缺席了。当我们展望当代非洲的多重发展态势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她们需要阐释,过去的决策和发展如何影响并制约了随后的非洲与非洲人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轨迹。尽管这片大陆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整个非洲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似乎都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解决方案或尝试性的方案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这一局面。其原因何在?
本书从长时段的视角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时间跨度从生产形式出现的全新世早期,直至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起的15世纪。与其他所有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有两大主要特点:
1. 均衡地呈现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非洲本土的所有学术传统对这片大陆的研究成果;
2. 采用一套认知方法研究丧葬习俗、技术革新和表征系统(如岩画艺术)。我们借用了非线性动力学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即“路径约束”和“初始条件敏感度”作为全书的论述基础,为理解非洲大陆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书大体上遵循了总体的时间框架(横跨过去这一万年),但也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展现了进化的发展及其形式的多样性,而且这些发展与形式大多数时候是相互重叠的(有时则是相继出现的)。
结构与内容
本书的论述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包含1到5个章节不等。
导论部分界定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正是这一背景使从“非洲考古学”到“非洲人的考古学”这一主题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第1章“一片大陆的小传”阐述了这一转变的构建过程。“非洲”一词的意义是什么?该词是如何演变为指代整个大陆及其居民的?这一用法之所以得以普及,很显然是因为“相异性”(altérité,指代“他者”)的语境。“他者”赋予了这片大陆的所有居民一个统称。因此,正是在特定的形势下,在“自我意识”、与作为他者的欧洲征服者相区分的双重辩证关系下,这片大陆的居民接受了这一称呼。
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克索斯人(Hyksos)对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征服,是非洲土地经历的首次殖民活动。这次殖民统治持续了两个世纪,直到拉美西斯时代将殖民者驱逐出去。自此以后,一些新的殖民经历以加速的节奏相继上演,19世纪时欧洲殖民列强对整个大陆的征服将其推至顶峰。显而易见,在每个殖民阶段,非洲人都不得不在自我认知及历史定位方面形成多种调整与适应方式。
第一部分“食物生产的出现”包括两个章节,探讨了畜牧业、农业和混合农业等不同食物生产形式的出现及其在整个大陆的扩张。
第2章“从觅食者到牧民”探究了这场迷人的社会经济变革的不同面向,在这场变革中,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合了牛的饲养。现有证据表明,这很可能是一种补充性的畜牧业,它让人们可以获取动物类产品,尤其是牛奶和血,而对动物肉类的消费是到最后才出现的。考古学家们几乎只从“自然史”视角展开围绕“驯化”概念的术语之争,但相关争论往往遮蔽了一个事实,即这些都是文化过程,它们引发了一些行为变革,并围绕生存实践,在动物遗骸上留下模糊的痕迹,进而导致考古数据中的模糊性。牛的DNA研究显示,在南亚、中东和非洲曾经存在不同的野牛种群。而在撒哈拉东部和撒哈拉中部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TadrartAcacus)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发现了一些家养牛的遗骸,它们可追溯至全新世早期,也就是距今10000—8000年左右。这些证据很可能表明了当地的驯化过程,通过驯化,人们最终形成了小规模、低存栏量、与其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相融合的补充性养牛体系。山羊和绵羊则源自中东,在后来的距今7000年前传入这里。从距今10000—9000年开始,以畜牧业为基础的食物生产形式逐渐传遍整个大陆,并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调整,产生了多样化的游牧与农牧传统。
第3章“农业、混合农作和新兴的乡村生活”呈现了非洲农业体系的起源与演变。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选择性地栽培某些植物。但再到后来,随着对空间的利用形式的变化,人们的开垦压力也随之增加,而开垦导致某些植物基因的改变,使它们被“驯化”。考古学家们达成了脆弱的共识,认为撒哈拉南部的农业兴起于公元前二千纪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但这忽视了在更早的时期,在亚洲的印度、阿联酋和朝鲜就已有驯化粟的迹象,而这种植物是起源于非洲的。此外,考古学家近期在乌干达曼萨(Munsa)的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公元前四千纪中期的芭蕉科植硅石,这充分说明我们在这一研究领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本章集中讨论了关于整个大陆的谷物种植和园艺传统的发展与扩张的考古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