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HK$
85.8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HK$
47.1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HK$
107.8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HK$
206.8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HK$
85.8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HK$
96.8

《
黛莱丝的一生(诺奖得主莫里亚克钟爱之作,当婚姻变成“枷锁”,人生如坠漫长黑夜)
》
售價:HK$
52.8

《
牛津西方音乐史(卷四):20世纪早期音乐
》
售價:HK$
261.8
|
編輯推薦: |
◎从上古绳纹时代的陶偶,到枯山水、浮世绘、歌舞伎、茶道,再到现代的2.5次元舞台剧、虚拟现实艺术,日本艺术史全收录!50个关键词,涵盖日本艺术精粹
◎琳琅缤纷的国宝级文物,20余种艺术类型,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陶器、摄影、工艺、设计、艺能、动漫、数字艺术等诸多领域
◎与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安藤忠雄、隈研吾等知名当代艺术家对谈,珍贵的一手访谈资料,艺术家本人亲自阐释创作理念
◎280余幅高清经典作品,特种纸全彩印制,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学等机构提供图片资料支持,更有艺术家本人亲自挑选寄来的作品图片
◎侘寂枯淡的经典审美、江户时代的市民趣味、极尽繁复的装饰性艺术、现代先锋的大胆创造……日式美学,不止一面
|
內容簡介: |
日本美术史学家潘力从漫长的日本艺术史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50个主题,以50篇深入浅出的文字,为读者展开一段日本艺术史。内容分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陶器、摄影、工艺、设计、艺能、动漫、数字艺术等诸多领域,透过作品、艺术家和艺术现象,揭示“日本原生美学”的独特内涵与演变轨迹,以及日本艺术背后的精神脉络。
|
關於作者: |
潘力
日本美术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浮世绘》《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艺术巨匠:藤田嗣治》《浮世绘的故事》《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浮世绘艺术:历史与名作鉴赏》。
译著:《设计私语录》([日]原研哉著)、《写给大家的当代艺术入门》([日] 长谷川祐子著)、《日本妖怪博物馆》([日] 汤本豪一著)。
主要策展:“融合的视界——亚欧经典版画展”(获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2018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奖);“梦回江户——浮世绘艺术大展”。
|
目錄:
|
第一部分 古代篇 (约公元前3000年—1868年)
01. 原生文明的起点——绳纹陶器 003
02. 稚拙的祭祀造型——埴轮 013
03. 神道教的自然观——伊势神宫 023
04. 佛教的无常观 035
05. 幽玄之境——京都龙安寺枯山水 045
06. “空寂”(侘び)与“闲寂”(寂び) 055
07. 《源氏物语绘卷》与“物哀” 067
08. 王朝的风流——《三十六人家集》 081
09. 大和绘的杰作——《日月四季山水图屏风》 091
10. 武家的装饰趣味 101
11. 将军邸的美术——金阁寺与银阁寺 111
12. 水墨画的推手——三阿弥 121
13. 金与墨的辉煌——狩野永德 131
14. “数寄屋”的经典——桂离宫 141
15. “手掌上的小宇宙”——根付 151
16. 雅致的生活美学——尾形光琳 161
17. “奇想派”——伊藤若冲 175
18. “江户仔的豪情”——歌舞伎《暂》 187
19. “锦绘”的诞生——铃木春信 199
20. 浮世绘美人画的最高峰——喜多川歌麿 209
21. 天才歌舞伎画师——东洲斋写乐 219
22. 席卷全球的巨浪——葛饰北斋 229
23. 异想天开的“武者绘”——歌川国芳 241
第二部分 近代篇 (1868年—1945年)
24. 日本第一幅裸体画——黑田清辉 255
25. 激情的天才画家——青木繁 263
26. “新日本画”——朦胧体 271
27. 《新美术海》——从“纹样”到“设计” 283
28. “大正的歌麿”——竹久梦二 293
29. 新兴美术的潮流 303
30. 岸田刘生的“内在美” 313
31. 日本油画的“梅原·安井时代” 325
32. “绝妙的乳白色”——藤田嗣治 337
33. 向歌川广重致敬——吉田博 351
第三部分 现代篇 (1945年至今)
34. 融入生命的艺术——白发一雄 365
35. 日本抽象艺术的先驱——斋藤义重 375
36.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野口勇 385
37. “艺术就是爆发”——冈本太郎 395
38. “将哲学式的意图形式化”——菅木志雄 405
39. “空白就是有所期待的所在”——矶崎新 417
40. “有生命的建筑”——安藤忠雄 429
41. “建筑要高明地‘败给’风土”——隈研吾 439
42. 我所认识的草间弥生 449
43. 孤独的行者——奈良美智 461
44. 当“我”遇见“我自己”——森村泰昌 473
45. “感伤的旅程”——荒木经惟 487
46. 此色只应天上有——蜷川实花 499
47. 观察小事物,想象大世界——池田学 511
48. 2.5次元的魅力——音乐剧《网球王子》 527
49. 虚拟现实艺术——真锅大度 541
50. “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大地艺术节 551
致谢 565
图版索引 567
|
內容試閱:
|
芝加哥大学南部区域是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遗址,当时的日本国家馆模仿京都平等院凤凰堂的建筑样式,取名凤凰殿,和紧邻的气宇轩昂的美国国家馆形成鲜明的对比。世博会后,凤凰殿作为美日友好的象征被赠送给美国政府,1946年毁于火灾。现在的凤凰殿遗址只剩下一拱小桥、几盏石灯笼,整合出一个迷你日式花园,附近还有百余株樱花树点缀气氛。
本书写作期间,我在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艺术中心做访问学者,每逢赏樱时节,都会到这里转转,也试图从眼前一鳞半爪的日本元素中遥想当年的盛况。凤凰殿是日本第一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建造的国家馆,在此前的几届世博会上,日本都是以设立茶室和神殿的形式来呈现日本文化。凤凰殿由三座建筑组成,分别代表平安时代、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以强调日本深厚的历史传承。
从根本上讲,日本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动机,是展示日本独特的风俗人情与精致文化,尤其是要凸显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向世界展现日本特有的魅力。此举还有更为务实的目标:扩大日本产品出口,推动符合欧美市场需求的工艺品输出,从而获得外汇。虽然日本对欧洲的
陶瓷出口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但从19世纪开始,世界博览会盛行,成为日本推进商品输出的重要窗口。此时,西方世界的收藏热情开始转向日本工艺品,浮世绘、屏风、印笼等日本文玩开始受到欧洲的热烈追捧,掀起了一股席卷欧美大陆的日本工艺美术品热潮。
可以说,这股日本工艺品热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为了迎合欧美的“日本趣味”,也是西方世界对于这个神秘远东岛国的想象的回应。在日语里有个词叫做“日本的なもの”,“的な”可以理解为“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日式”一词的来源。这个词首先指所谓有日本特征的事物,例如茶道、榻榻米、陶瓷、漆器等,其次也包括外国仿制的、有日本元素的物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物件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从来都不曾被视为“艺术”或“工艺品”。它们是否能被称作“艺术”,最初的标准实际上是由西方的审美和价值观所主导的。
在日本的美学概念中还有另外一个词“日本的なるもの”,与“日本的なもの”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上的不同。“なる”有“形成”之意,指的是自然生成、未经人为雕琢的原生状态。因此,相较于“日本的なもの”可以理解为“日本式的事物”,“日本的なるもの”更接近“日本原生美学”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超越了国家的范畴,属于地理学和考古学上的文化存在。换句话说,是早在被称为“日本”的国家尚未形成,但日本列岛已经存在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孕育出的某种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形态未曾受到任何外来文化的干扰或影响,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真正体现了日本的民族性和精神性。
这本书的写作宗旨,就是聚焦“日本原生美学”,通过具体案例,探寻日本艺术独特的民族性。“日本原生美学”并非某一时代、某一门类的产物,而是贯穿历史、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审美取向。体现在造型艺术上最为鲜明的三大特征是装饰性、游戏性与“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共同勾勒出日本艺术的底色,是解锁日本艺术独特魅力的钥匙。
“装饰性”体现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工匠性格,以及对事物品质的精致追求。作为原生美学的产物,绳纹陶器是装饰性的典范和渊源;“游戏性”呈现出日本民族的乐天性格,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基因,与严谨刻板的外在印象互为表里,古坟埴轮的稚拙表情是这种民族性格的生动流露;“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体现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崇尚,展现了其精神世界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伊势神宫是这种自然观的最高表现形式。
因此,开篇前三章可以说是全书的基础篇,不仅表达了我的写作取向,也为理解本书的核心思想提供了指引。通过这三章,读者将清晰地了解日本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脉络。同时,在日本的历史进程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首先是公元6世纪的佛教东传,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一场文化的迁徙。日本由此大规模吸收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社会形态,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其次是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文明,古老的封建王朝被现代民族国家取代,以武士道为核心的社会迅速转变为拥抱工业化、资本主义的世界强国;再者,“二战”后的美国文化如潮水般涌入,经济、科技、消费模式乃至流行文化全面渗透,使日本在废墟上迅速崛起,再次实现腾飞,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结构。
基于这三次历史性的文化变迁,本书将内容划分为古代篇、近代篇和现代篇三个部分,从漫长的日本艺术史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50个主题,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陶器、摄影、工艺、设计、艺能、动漫、数字艺术等诸多领域,透过作品、艺术家和艺术现象,揭示“日本原生美学”的独特内涵与演变轨迹。
古代篇上溯至远古的绳纹陶器,下至向世界开放门户的江户末年。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日本艺术吸收了儒释道思想,并在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出大和绘、枯山水、茶道、浮世绘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艺术既承袭了东亚文化的精髓,又展现出日本独特的装饰性与简素之美,为后世艺术奠定了基调。近代篇以明治维新为起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引入油画、雕塑等西方技法,催生出“洋画”和“工艺美术”的新概念,并推动日本绘画的现代转型。面对五花八门的现代艺术流派,日本艺术家始终没有忘记探索和建立日本艺术的自我面貌。
现代篇从战后开始,延续到今天。如何在反思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延续本民族的艺术脉络,一直是日本艺术家追寻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动漫到跨媒介创作,日本艺术家展现出对传统的再诠释和对现代性的敏锐感知,不断挑战既有框架,使日本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篇主要围绕我采访的日本现当代艺术家展开,这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我在东京艺术大学的留学经历。我的导师保科丰巳教授是“后物派”世代艺术家,也是我深入对话交流最多的日本当代艺术家。他的创作以墨、纸张和木材为主要媒介,并把自己定位为“墨的
当代表现者”。他认为,当下对水墨的认知仍局限于“山水花鸟”的传统框架,扼制了水墨画的当代生命。他的作品不仅探索纸与墨的微妙关系,更通过与立体装置的结合,赋予作品空间感与多维度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保科老师在家乡长野建造工作室时,特意买下一座江户时代的老民宅,将其主要构件如大梁等拆卸后重新组装利用。我曾与日本同学一起前往长野的施工现场帮忙,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位执着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艺术家,如何将古老的建筑工法与现代设计理念融为一体,把工作室当作一件作品来做。事实上,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保科老师的创作中,也贯穿于其他日本艺术家的实践。置身于日本当代艺术现场,我得以近距离接触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最初只是做一些个案研究,后来逐渐延伸为与艺术家的面对面交流。并没有一份事先拟定的名单,而是在研究与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不同艺术家的经历与作品,可以勾勒出日本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因此我在毕业回国工作后,依然没有中断采访计划。我尽量关注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最活跃的理论家、策展人,与他们的交流,是理解日本艺术生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采访从我留学时开始,一直持续至今,我从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十篇呈现在这里。希望这些文字能让读者感受到日本当代艺术的脉动,以及那些亲历现场时才会有的真实温度。
此外,我也希望通过本书厘清一些对日本文化的误读。日本古代文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类似中国“次文化”的表象,但又明确具有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本质,即“日本原生美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和歌,长期以来,不少译者习惯性地用中国律诗的格式翻译和歌,这就是对和歌的明显误读,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歌的“歌”字并非虚指,本质上是一种“可吟可诵”的艺术,重在听觉之美,而非文字工整。其核心节奏是“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音节,而不是对仗工整的诗句。用律诗方式翻译,不仅破坏了和歌的音律感,也削弱了平安时代贵族与庶民共享的“雅文化”——那种优美、自然、略带哀愁的语言表达。因此,和歌翻译应尽量保持其音节节奏,文字上追求通俗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而非刻意雕琢对仗。本书编入了几首我用这种方式翻译的和歌,希望能让现代读者贴近千年前日本文化的独
特韵味。
这种追溯与还原的过程,正是我撰写本书的初衷。面对日本文化与艺术,我希望能够超越表象,探寻其背后更为精致、复杂的美学理念。我以自己在日本和美国的亲身经历,尽力还原那些沉静而富有层次的文化场景。每当我走近那座寂然的凤凰殿遗址,心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观察与反思中,我逐渐找到了从艺术层面切入日本文化的契机。
如果这本书能为大家打开一个认识日本艺术的新视角,我将深感荣幸!
是为序。
潘力
2025 年1 月20 日于芝加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