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疗愈经济2
》
售價:HK$
53.9

《
养育是一生的课题
》
售價:HK$
75.9

《
博伊德传:改变战争艺术的战斗机飞行员
》
售價:HK$
96.8

《
苍生渡(共2册)
》
售價:HK$
76.8

《
万千心理·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原著第三版)
》
售價:HK$
138.6

《
消极成瘾:转化消极,开启幸福(打破消极循环,告别自我消耗,重塑积极人生。6次修订,全球热销50余年、200万册的自我疗愈手册!)
》
售價:HK$
74.8

《
盛世长安(实景还原 + 考古成果 + 文献印证,全景式呈现长安从汉到唐的城市细节)
》
售價:HK$
107.8

《
世界情报组织秘密行动:上下册
》
售價:HK$
217.8
|
編輯推薦: |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耗时三十载独立写就的西方音乐通史,音乐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维度交叉融合的立体画卷
《旧金山纪事报》2005年度图书。
《华盛顿邮报》“十年十佳:古典音乐”。
迪姆斯·泰勒奖、金克尔蒂音乐图书出版奖、2005年度霍金斯专业学术出版杰出成就奖。
没有一页不洞见,没有一章不在颠覆已有认知。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重估你认为自己所知的关于古典音乐的一切……不可不读……本年度甚至本年代的音乐书目头条。
——《环球邮报》
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之后古典音乐领域最重要的出版事件。
——《纽约时报》
塔鲁斯金为音乐学树立了新的标准……其批评文章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的认知,打破了传统音乐批评与音乐学,以及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界限,开创了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2017年京都奖委员会
|
內容簡介: |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第四卷《20世纪早期音乐》从19世纪末现代主义的萌芽,至二战硝烟落幕,成就了风格流变的谱系图和社会变革的声部注脚。塔鲁斯金深入探讨了马勒、施特劳斯、萨蒂和德彪西作品中的现代主义因素,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芭蕾舞,一战后十二音技巧的运用,艾夫斯的音乐,农民歌曲对巴托克的影响,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阶段与20世纪音乐的真正开端,汉迪、格什温、汤姆森等作曲家作品中的美国印象,以及政治因素对托斯卡尼尼等音乐家的影响。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
關於作者: |
都奖-艺术哲学奖”),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更是轰动了整个音乐学界。
译者简介:
徐璐凡,香港中文大学历史音乐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讲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研究方向为20世纪初的德国音乐文化、音乐现代主义、歌剧研究、音乐全球史等,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
王婷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西方音乐史、现当代音乐研究、钢琴艺术及基督教音乐研究等。先后发表论文及译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勋伯格的创作:观念与实践》及译著二十余部。
袁利军,艺术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理事,首批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为19-20世纪的西方音乐、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评论等。
陆杨立,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士研究生,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哲学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歌剧/音乐剧场和美学,现作为自由职业者进行乐谱校对和翻译工作。
梁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音乐学博士。主编及参与项目:《塔拉斯金:何为真正的音乐史》(2019)、《西方音乐史导学(新版)》(2022)、《西方音乐中的中国·汇流东方》(2023)、“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传播未来发展研究”、“音乐创作‘中国性’研究”等。
|
目錄:
|
引言
前言
第一章 触碰极限
第二章 去除黏合剂
第三章 贵族化的极繁主义
第四章 消灭“渺小”的我(超验主义I)
第五章 包容杂多(超验主义II)
第六章 内在事件(超验主义III)
第七章 社会认同
第八章 被禁止的“喻情”
第九章 失却或被拒绝的幻象
第十章 推崇日常的风潮
第十一章 寻找“真正”的美国
第十二章 寻找乌托邦
第十三章 音乐与极权社会
第十四章 苏联音乐
索引
|
內容試閱:
|
在本系列所有卷册中,涵盖20世纪上半叶音乐的本卷,显然与先前的部分大相径庭。原因不仅仅在于选择与重心。传统的20世纪音乐史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尽管常常是在无意间)受到了一种历史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起源于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余波,通常被认为是黑格尔式的,并在19世纪50年代后首次与艺术史尤其是音乐史关联起来。这种历史书写的偏见带有不加掩饰的目的论,最初它是为了支持当时所谓的新德意志乐派而提出,该乐派以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与里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为首,并得到了音乐史学家弗朗茨?布伦德尔[Franz Brendel]的宣扬。本系列上一卷(《19世纪音乐》)的第八章详细叙述、评论了相关内容。读者可以阅读相应内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本卷对新德意志乐派哲学的许多参考文献及其20世纪的现代主义话语变体。
简而言之,对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话语连续性的认识带来了对读写(或艺术)传统中的20世纪音乐演化进程新鲜且更真实的呈现(对此,笔者深信不疑)。这种新诠释最明确地反映在对次级时期划分的修改上。通常认为这一时期的最初几十年标志了与19世纪技术与表达传统的决裂。此处,它们被视为对这些传统的剧烈化[intensification]——或者使用其中所引的词来说,极繁化[maximalization]。真正的决裂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按照传统的叙述,代表了传统方式的回归与倒退。
与本系列其他卷一样,本书坚决反对认为艺术史与世界史之间存在根本鸿沟的浪漫主义观点,尤其放弃了新黑格尔艺术史的基本原则,即艺术稳步发展,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律状态。这一原则有意阻碍了对审美与风格演进真实原因的探究。这些原因应该在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历史之中而不是之外寻找。因此,这种叙事对大多数实践音乐家和作曲家至今坚持的观点提出了毫不妥协的挑战。它的挑衅意味不可否认且刻意为之,传统叙事的支持者经常对此保持敌意,但它的书写并非出于敌意的态度。相反,它出自一种善意的纠正,加强理解,只会增进人们对其所描述的艺术现象的欣赏。
理查德·塔鲁斯金
2008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