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生舍弃清单
》
售價:HK$
65.9

《
趋势2025:解码中国互联网营销新地图: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94.6

《
这才是最好的数学书 日本数学大师笹部贞市郎扛鼎之作 探讨学校所教数学的来源 揭秘公式、定理背后的故事
》
售價:HK$
72.6

《
由浅入深学习SAP财务(S/4HANA版)
》
售價:HK$
153.8

《
图画天地——七世纪前中国山水的图式
》
售價:HK$
171.6

《
民国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
售價:HK$
151.8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售價:HK$
129.8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82.5
|
| 編輯推薦: |
|
读真实的历史,了解元代北京城的兴建与发展,了解元代围绕北京城展开的历史,了解北京城真实的故事。这是现代北京城的起点。元大都的建设,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都城规划和城市风貌。这时建造的元大都城,在体现民族融合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的同时,也体现出多元文化相互冲撞、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并且把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它见证了元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广泛交流和深入互动,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都市。
|
| 內容簡介: |
|
元朝是中国古代优质个由少数民族政权统一的朝代,其都城元大都使北京在历史上优质次成为的统治中心。在这里,如皇家宫殿、苑囿、坛庙,中央政府衙署,以及著名的寺院、道观等,星罗棋布,使都城设施更加完善。特别是元大都多元文化的发展,如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域外文化等,皆在此与展开撞击与融合,使当时的中华文化更加辉煌。《北京城史记元代卷》通过元大都的营建、制式、发展、经济等方面,用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史料,介绍了元大都的城市发展历程,展现了元大都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
|
| 關於作者: |
|
王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北京通史》《北京城市发展史》等课题的撰写工作。著有《天师与帝师》《中国元代史》《金海陵王完颜亮》《元大都》等书。
|
| 目錄:
|
目录
六街繁华地 唯有帝王居
元大都城概述 1
一、拔地而起的新都城 4
二、左祖右社拱琼华 13
三、一座城 三个中心 23
四、物华天宝萃皇都 31
五、其盛也昌 其衰也速 37
皇宫入仙境 衙署伴庙坛
都城中心区域及外延 43
一、太液池畔茂草生 45
二、飞鹰走犬 胡角连营 53
三、祭祖有太庙 讲经在太学 62
四、五云中书省 澄清御史台 78
街巷纵横处 灯火连万家
都城的居民与民居 87
一、贵族赐第近皇城 89
二、文人园林 享誉京华 96
三、民居八亩 四合毗邻 102
四、军士屯垦 匠居连排 108
五、五方杂凑驿馆中 114
店铺满闾里 歌舞见昇平
都城的公共空间 117
一、珠宝山积 马驼成市 119
二、歌棚舞榭杂剧兴 128
三、巧匠夺天工 137
四、三方文字 皆有学舍 143
庙宇烟缭绕 众神汇一城
大都城的活动场所 151
一、白塔耸立耀京城 154
二、燕九丘仙 游长春宫 162
三、新建的清真寺与教堂 170
四、烧饭有园 消灾迎福 178
都城无琐事 运行有系统
大都地区的城市管理与市政建设 185
一、修造留守司 警戒兵马司 187
二、坊里跨街道 桥梁连通衢 197
三、多建仓廪 以备岁用 207
四、京城重地 兵卫严防 218
水系穿城过 资源滚滚来
都城的水源、能源和物资供应 225
一、金水输太液 通惠达江南 226
二、西山产蔬果 漠北养骏骑 233
三、木石开采建广厦 244
四、百官百姓 盐粮国本 250
水陆遍驿传 天涯咫尺间
大都地区的交通状况 259
一、两都巡幸 农牧同风 261
二、驿站千里使节频 272
三、漕运通惠天下 279
四、海帆万里 乘风旬日 287
四季有冷暖 水旱不时生
大都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改造利用 295
一、自然灾害 损稼伤农 297
二、炎夏暴雨聚 严冬狂风横 307
三、疏水筑坝使波平 314
一统大都会 功绩千古传
都城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321
一、江山形胜 虎踞龙盘 324
二、民族融合家国盛 328
三、从陪都到首都的进程 334
四、历史转折处的里程碑 340
本卷大事年表 347
本卷主要参考文献 391
附表 397
附表一 元大都新旧两城坊里一览表 398
附表二 元大都宫殿建筑一览表 413
附表三 元大都佛教寺庙一览表 433
附表四 元大都道教宫观一览表 445
附表五 元大都仓库一览表 453
|
| 內容試閱:
|
华夷融合 天下大都
在中国古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在一片平地上突然建造起来,只有两次,一次是隋朝建造的大兴城,即此后的隋唐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另一次则是元朝建造的大都城,即此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这两座城市,承载了两个时代的辉煌。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发展的最辉煌阶段,也是中国古代从前期向中期发展的转折点。元代的大都城,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中期的结束,以及进入后期发展阶段的开始。
在隋唐长安城建造之前,这里的辉煌历史是从西周时期的镐京开始的。其间历经了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把中华文明的辉煌一次又一次推向高峰,而到隋唐长安城时达到了巅峰。此后,即开始走向衰落。而在元大都城建造之前,这里最初的文明始于黄帝及其后裔们生活在这里,其活动中心即是蓟城(也称蓟国)。而此后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一度定鼎于此,故而称燕京(也称燕都)。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辽代,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陪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往后,金海陵王迁都于此,号称金中都,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又有了极大的发展。从辽南京到金中都,已经为元大都的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辽、金与两宋的对峙,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辽南京、金中都与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对峙,则是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过渡阶段,也就是元大都城取代隋唐长安城的过程。元朝攻灭南宋、一统天下,使得大都城最终成为一统王朝的统治中心,在取代了辽南京、金中都的同时,也取代了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地位。
在大都城建立之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过程也基本上结束了。元朝实行的大都城与上都城(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的并行,明朝实行的北京城与南京城的并行,表面上是两都的并立,而实际上的首都——也就是统治中心,则是元大都和明北京。此后清朝入关,定鼎北京,这里再次成为的统治中心。因此可以说,元大都城的建立,为此后明清北京城的确立及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七百多年来,使这里一直保持着统治中心的地位。这种巨大的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北京。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而在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异,这种等级差异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城市建筑规模方面,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提出了:天子所居之城(即都城)“方九里”,诸侯所居之城“方七里”,士大夫所居之城“方五里”。如果诸侯所居之城的规模超过了天子所居之城,就会被视为“僭越”,视为反叛,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朝代中,帝王居住的都城一定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也一定是最重要的城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像一条浩瀚的大河,不断汇聚着众多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各个民族,从而使自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一条占有重要地位的主线。而这条主线的发展进程,又直接影响到了古代都城建设及变迁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的北方辽阔疆域内,有着两大自然区域的差异,即农耕生产区域与游牧生产区域之间的差异,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生活在北边辽阔的游牧区域中的众多牧民,由不同民族、不同部落所组成,长期处于流动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河流、湖泊,哪里有牧草,哪里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因此,他们很少建造固定的城市。而生活在南面辽阔的农耕区域中的广大农民,则处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双重系统中,他们从事生产的依托是被开垦的土地,故而长期处于定居的状态,由此而形成了众多大大小小的村镇与城市。而在这众多城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就是都城。
早在先秦时期,游牧区域的部落民众就与农耕区域的土著民众之间多次发生冲突,往往是因为游牧部落的民众南下侵扰而导致的。有些规模较大的游牧部落的南下,甚至直接影响到农耕区域政局的变化,如西周末年犬戎的南下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灭亡。这种游牧部落与农耕王朝之间的冲突一直都没有中断,此后的秦汉王朝与匈奴部落之间,隋唐王朝与突厥部落之间,两宋王朝与契丹、女真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一直到蒙古统治者建立元朝、一统天下,这种矛盾冲突才告一段落。
在两大区域民众之间的冲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其标志就是秦始皇时期开始修筑的长城。长城以北的区域,自然环境是适合于游牧生产的地方;而长城以南的区域,自然环境则是适合于农耕生产的地方。这种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在中国古代是极为明显的。因此,长城以北地区的民众在进入长城以南的地区之后,往往需要放弃游牧生产,改为从事农业生产。而长城以南的民众在进入长城以北的地区之后,也通常需要从事游牧生产。
在中国古代,两大区域间的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导致了两种不同文化,即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不断融合。例如,游牧民族的领袖在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开始仿照农耕王朝建立都城的办法,在游牧区域内建造自己的都城。如契丹族统治者建立的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境内)、女真族统治者建立的金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境内),以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和林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等等,皆是从流动的生活状态向定居的生活状态转变的例证。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在发展进程中,又往往出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逐渐向南迁移,从游牧区域向农耕区域的迁移。辽朝统治者在建立辽上京之后,又陆续设置了辽东京(今辽宁辽阳)、辽南京(今北京)、辽西京(今山西大同),这些辽朝的陪都与辽上京一起,构成了一个横跨游牧与农耕区域的完整的都城体系。金朝统治者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则把自己的首都从位于东北边陲的金上京向南迁移到位于中原农耕地区的金中都(今北京),而其他陪都大致承袭了辽代的体系,其总的迁移趋势也是由北向南,从游牧区域迁移到农耕区域。
到了元代,仍然显示出同样的都城迁移趋势。大蒙古国时期元太宗窝阔台将都城建立在漠北草原上的和林城,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选择在漠南草原上的开平府建都,并号称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此后,又在旧中都城东北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新都城,号称元大都。就在这座都城的建造过程中,元世祖取消大蒙古国的国号,立国号大元,又挥师南下,攻灭南宋,一统天下,使大都城成为的首都。这个过程,把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进程优质次推上了高峰。
这时建造的元大都城,在体现民族融合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的同时,也体现出多元文化相互冲撞、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并且把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在多元文化的大融合中,农耕文化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元大都城中的主流文化。整个大都城的规划布局、城门设置及命名、坛庙及衙署的分布、坊里的数量及命名,等等,皆是以农耕文化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依据的。这种主流思想体现在大都城建设的各个方面。
居于次要地位的,则是游牧文化。在大都城里,凡是与帝王及少数民族贵族相关的生活环境,皆保留了浓郁的游牧文化特色。在大都城里,蒙古帝王生活的主要区域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大都城中心位置的皇宫,另一处则是位于大都城郊的柳林行宫。大都城的皇宫是围绕着太液池建造的,宫殿的周围又遍植茂草,表达了游牧文化中“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主题。宫殿里面,在冬季地面铺满毡毯,墙壁挂满兽皮,也是一派浓郁的草原毡帐的生活气氛。而位于城郊的柳林行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