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去看看!我们的世界自然遗产(全5册)
》
售價:HK$
105.6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星鱼
》
售價:HK$
87.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55.0
編輯推薦:
1,本书尝试从组织的视角解释中国城市治理的多重逻辑。以一个城市管理部门为案例,解剖麻雀,通过案例解析,呈现更全面、更富有代表性的治理经验,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启示。
2,作者书中均采用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城市政府为解决治理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工具和手段、还原现实场景,从而为学术研究动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本书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其中深度访谈是主要的数据来源,参与式观察和二手资料作为重要的三角互证和补充资源,为读者理解 A 市城市管理体系提供更为丰富和客观的实证资料。
內容簡介:
本书尝试从组织的视角解析中国城市治理的多重逻辑。以一个城市管理部门为案例,作者试图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去呈现政府在复杂治理环境下决策动员、执行应对,以及内部协作、外部统合等过程细节。通过对各个维度的侧写,本书希望理清城市管理部门的具体运作准则,进而分析城市治理的普遍内涵规律。
關於作者:
陈那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与地方政府行为、基层治理、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著有《走向县域善治——顺德经验》(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中国市域社会治理评估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城市化进程中的县域治理个案——基于电白的调研》(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等作品。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7
一、治城与治国:一个研究命题的建构 7
二、组织研究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治理:本书的研究议程 12
三、本书的章节介绍 15
第二章 A市城管系统——历史沿革和组织结构 17
一、A市城市管理系统的发展 17
二、A市城管系统的组织结构 24
三、A市城管系统的职能分布 29
四、小结 36
第三章 组织动员——对“创卫”行动的历时性考察 38
一、运动式治理:一种组织动员的机制 39
二、合法性承载:从类别变量到连续变量 43
三、A市的创卫历程:1990至2008年的四个阶段 44
四、早期创卫的运动式治理:走向常规化 45
五、合法性承载:创卫的“再运动”及其成功 54
六、小结 58
第四章 项目试点——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点的层级运作 60
一、试点制:一种层级间的基础性治理机制 60
二、试点执行:打开运作过程的“黑箱” 62
三、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的试点安排 65
四、试点制下“漏斗式”的层级运作 66
五、试点制运作过程中的基层应对 76
六、小结 88
第五章 横向合作——城管与其他部门的四种合作类型 91
一、部门合作:条件、过程和机制 91
二、第一类合作:“你来我往”——日常联合性合作 97
三、第二类合作:“软硬激励”——大事件联合性合作 104
四、第三类合作:“谋求均衡”——日常协调性合作 111
五、第四类合作:“规范共享”——大事件协调性合作 116
六、小结 121
第六章 技术治理——城市治理创新及其合法性构建 124
一、合法性构建:治理过程及其效能的反映 124
二、社会治理创新:技术理性的治理趋向 126
三、社会情境:分化的社会与治理合法性的困局 128
四、技术策略:以治理创新重构治理合法性 135
五、技术治理特征与合法性构建的机制 153
六、小结 161
第七章 街头官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自由裁量行为 163
一、街头官僚:自由裁量行为的表现及其合法性 164
二、自由裁量运作的影响因素 167
三、中国情境下的街头官僚自由裁量行为 170
四、城管执法的情境要素 171
五、城管执法的实践结果 181
六、小结 185
第八章 辅助力量——协管员在执法中的联合与对峙 190
一、辅助力量:正式编制外的执法人员 190
二、关于辅助力量的反思:基于三个层面 193
三、辅助力量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198
四、联合与对峙:群体特性、关系与动因 202
五、联合与对峙:行动策略与行动结果 214
六、小结 230
第九章 合作治理——垃圾治理中多元参与的构想与现实 233
一、垃圾治理与“公地悲剧”:从奥斯特罗姆谈起 234
二、关于垃圾的合作治理:行动者及情境制约 237
三、合作治理如何可能:A市垃圾治理中的一场试验 238
四、治理过程:程序化行政与分化主体间的张力 240
五、建构的多元参与 250
六、小结 253
治城与治国:作为一个讨论的后记 255
参考文献 260